以下注意事項,提供照護上的檢查與調整。
會發生感染有兩個基本條件
皮膚有傷口
受傷、刮傷、抓傷、梳毛太用力、泡到水(皮膚會產生裂痕)、磨蹭(尤其磨蹭粗糙的表面,如:粗糙的腳踏墊)、剃毛後(肉眼可能看不見的微小刮痕)、發炎。
接觸到感染的病原
骯髒的區域、久未清潔的窩或布等動物休息區域、室外草叢、與其他有皮膚病的動物接觸或間接感染。
à所以不能讓皮膚有傷口、
不能接觸感染源,對恢復非常重要。
實際狀況提供重點檢查
1. 一直有在接觸感染源。
待在很久沒清潔的傢具下方、櫃子上面等、廁所前的腳踏墊等、打滾等。
建議重新『仔細審視』,因為時常太習以為常的習慣、環境會忽略。
2. 皮膚常碰水。
淋雨、洗澡沒吹乾、愛待在廁所、流理台周圍。
3. 動物會舔身體
任何原因引起舔身體都會讓皮膚受傷+感染。如果已有皮膚病的區域,持續舔拭就很難康復了。貓咪的舌頭有倒鉤,容易刮傷皮膚,可能讓感染範圍擴大。à解方: 建議戴上頭套。
4. 皮膚產生傷口 (產生刮痕就有機會感染)
梳毛梳太用力、電剪修毛後會產生小刮痕、洗澡用力刷動物身體、動物之間打鬧牙齒或指甲抓傷對方、磨蹭打滾(尤其在粗糙面)
5. 發炎
過敏反應、異位性皮膚炎,兩者是常常潛在的根本問題。皮膚發炎時如同受傷狀態,且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皮膚結構不好,沒控制就容易反覆感染。
à這部分需要時間診斷。建議配合醫師的治療,常常是因為中斷治療而難以確認。同時如果是反覆發生的皮膚病病史,也可以跟醫師強調,如:總是多久會復發、在甚麼狀態下復發(如:季節、氣候、飲食等)
6. 寄生蟲
體表或皮膚層的寄生蟲,引發傷口、發炎、過敏搔癢導致後續感染。à定期驅蟲。並注意使用的驅蟲產品是否包含完整的皮膚相關寄生蟲: 跳蚤、壁蝨、毛囊蟲、疥癬蟲、耳疥蟲等。